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

華夏回家 一

當一位肢體來禱告殿說明其需求時,我才瞭解到自己以往的問題。首先,我再次要向神悔改,我沒有定睛在神身上,而是從人或教會來乞討。其次是要向人及教會來悔改,因為我向他們索取他們還沒有得著的、或是真的給不出來的。

在剛結束的華夏回家,有一個例子提醒了我。信心是所望之事的實底,是未見之事的確據。講員指的是我們要相信神的旨意必定成就,即使我們肉眼還沒有看見。但另一方面,我只要面向神去呼喊我尚未擁有、但卻真實需要的滿足,而不是虎視眈眈於他人,然後抱怨他人為什麼不滿足我的需求。當我得不著滿足時,我就對人或教會產生懷恨,以為自己被棄絕忽視,孰不知其實他人或教會也還沒有得著,然後兩個乞丐都在向對方乞討!

甚至,當我們都沒有找到滿足,或以為某種假象可以滿足,這樣錯誤的滿足會成為傳染病蔓延開來,取代了應該單單從神而來的滿足。舉例:傳福音!大使命是使萬人都歸向主,信主不過是起步,關鍵在於最終是否與神同行到底!若錯誤的以為只要使人受洗信主即可,那就宣教再宣教,無所不用其極地宣教;服事再服事,拼老命來讓人註冊登記成為基督徒。但信主受洗之後呢?就只是不斷細胞繁衍來使下一個人信主受洗嗎?而又有多少人在初信後,要不飢腸轆轆地離開、要不就眾神論來尋求各樣平安、要不就是以為神要的是我手中的受洗名單有多少人。是的,我們是要去傳福音,但別忘了福音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與神同行到底。因為,即使信主受洗以後,還有那大災難、千禧年,誰能撐到最後而還經得起呢?

在教會裡,神設立五重職事,為的是裝備聖徒到完全的地步,最終可以與神同行到底、也就是直到啟示錄22章22節。若是過於強調1/5或2/5,若是5重當中彼此相輕相斥,那都不能使我們得以完全的。寫到此,我不經想起華夏回家中的第一場聚會,當周家兩位牧師都先轉向神,都先學習作神的兒子,於是才懂得做好地上的父親及兒子,也才知道如何當教會的父親、而非服事機器。也唯有父親的角色確立後,家中各個功能才得以發揮,並且合一中使眾兒女都與父神同行到底。

阿爸父啊,願祢開啟我的眼,讓我找到兒子的身份,讓我們眾子都開始回家。求祢不聽不看我們在旅程中的打打鬧鬧,唯願祢引領我們在對的路上堅持到底。